差價合約(CFD)是高度複雜的交易工具,由於使用槓桿,CFD交易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百分之72.78%的散戶與該經紀商進行CFD交易都遭受虧損。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使用原理,以及是否能承受高風險的能力後,再考慮進行CFD交易。

基本面分析

外彙市場的五個關鍵因素

中央銀行利率

從宏觀角度看,央行及其利率政策對外彙市場起著決定性影響。通常來說,當央行上調利率時,意味著國家經濟向好,央行對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而央行下調利率時,則意味著國家經濟出現問題,央行對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當然,這種說法對經濟活動的描述過于簡化,但央行應對經濟變化的思路大致如此。

當交易者試圖預測央行的利率政策走向時,事情就變得複雜了。當交易者認爲利率將上調時,通常,他們將在央行發布上調政策前搶先購買該貨幣,若他們認爲利率將下調,則會采取相反操作。但是,一旦交易者的預判出了差錯,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後,全球幾大央行當中,大部分都制定了管理政策,更加關注近期目標市場的有效信號。央行發布較爲明確的利率上調信號時,通常是買入該貨幣的好時機。

央行幹預

有時貨幣的價值會對經濟造成不應有的傷害,以至于國家的中央銀行覺得有必要介入並直接影響對其有利的價值。

例如對日本這樣一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的國家來說,日元升值就對其十分不利。以DVD機的價格爲例,可以說明日元幣值對貿易的影響:

日本的出口商更願意看到美元兌日元在120而不是80,因爲這樣他們的産品會賺更多的錢。否則,他們將不得不提高産品的售價,這可能會對銷售額産生負面影響。這給出口商造成了相當大的困境,尤其是當他們的貨幣正在升值的時候。

爲防止貨幣過度升值,央行可以通過釋放此前凍結的款項(儲備金)的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實現調控。市場流動貨幣增加,稀釋了原有貨幣的價值,即該貨幣發生貶值。

央行幹預政策相當難以預測,這主要是由于央行幹預不像利率調控那樣有事先風聲,通常在幹預政策出台後人們才能得知消息。盡管如此,幹預行爲並非完全無迹可循,特別是當央行屢次聲明其幣值達到曆史高點時,它出手幹預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央行通常選擇人們始料不及時出台幹預政策,讓人們難以捉摸。

期權

外彙期權交易活動中,國際貿易占比最高,也就是說,企業可以對衝彙率波動風險。但是,投機行爲在外彙交易中的占比正在不斷攀升

雙邊不觸期權(DNT)是一種特定期權類型,很受外彙交易者青睐。此類期權通常以整數金額下單市場常見的貨幣對,如歐元兌美元、美元兌日元等,且通常爲流動性極強的投資客所青睐。當一對貨幣對波動較大,接近心理價位時,有時其飙升超過預期價格然後迅速回落;而有時會相當接近預期價格水平但是不會達到。

恐懼與貪婪

在恐懼情緒驅動下,某一金融産品的下跌可以演變成影響整個市場的大恐慌;而在貪婪情緒鼓動下,牛市則會引發從衆式的盲目買進。

20世紀20年代末那場大蕭條就是最好的例子。當時,人們競相購買華爾街的一切金融産品,幾乎要把整條華爾街都掃蕩一空。民衆的貪婪情緒達到了頂點,當時,人們普遍認爲,股票的價格將只升不降。然而不久,黑色星期二降臨,恐慌情緒蔓延,曆史上著名的大蕭條由此引發。

不只貪婪可以變成恐懼,恐懼也可以轉而化爲貪婪。比如,2010年,歐元區經濟危機(希臘尤爲嚴重)使得恐慌情緒在民衆中蔓延,市場上出現了歐元抛售狂潮。然而不久,貪婪的情緒卷土重來,人們瘋狂買入歐元,將其幣值推高到了嚴重損害就業及可能引發通脹的程度,以至于歐洲中央銀行不得不采取一系列調控手段令歐元強制貶值。

在事後分析恐慌和貪婪情緒對市場造成的影響並不算難事,判斷情緒發生調轉的時機才是關鍵所在。

新聞/事件

有些新聞/事件早有風聲,有一些則是突然發布。但不論哪一種,都極容易左右市場。很多投資者樂于追逐早有迹象的新聞/事件,因爲這些新聞/事件對市場的影響是可以預判的。而對于那些突發事件,投資者則無計可施,唯一能做的就是進行風險管控,祈求自己不會遭殃。

但並非所有計劃內的新聞/事件都會引發市場波動。交易者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在引發市場波動的重大指標出現時,能夠快速識別,並利用其進行交易。例如,在通常情況下,市場對核心金融機構所發布就業報告的反應,要比對制造業銷售報告的反應更強烈;對零售銷售額的反應也會比對貨幣供應報告的反應更敏感。

通過“經濟日曆”功能,您可以判斷哪一消息對市場影響最大。當然,即使是非農數據公布或央行發布新的貨幣政策這樣的重磅消息,也並不必然引發市場波動,但市場對它們産生反應的概率的確相當高。因此,了解市場何時可能發生波動,會令您的交易如虎添翼。

開帳戶。 不到5分鐘即可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