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帳戶。 不到5分鐘即可上手
差價合約(CFD)是高度複雜的交易工具,由於使用槓桿,CFD交易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百分之72.78%的散戶與該經紀商進行CFD交易都遭受虧損。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使用原理,以及是否能承受高風險的能力後,再考慮進行CFD交易。
基本面分析
消費價格指數(CPI)和生産價格指數(PPI)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可用于觀察産品及服務價格發生上漲(發生通脹)、下跌(該值低于0則代表通縮,若該值下降但仍高于0則代表通貨膨脹率減緩)還是維持在原位(由于沒有專門的術語形容這一情況,暫且稱其爲“零通脹”)。CPI是從消費者角度考察商品價格的指標,而PPI則是從制造商角度考察産品價格的指標。
由于這些數據對一切交易市場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各國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都會把這些數據當作首要參考指標(當然並非唯一指標)。接下來,就讓我們以報告中的通脹指標爲例,看一下應如何理解並運用它們。
通貨膨脹
當價格上漲或保持在0%以上時,就稱爲通貨膨脹。簡而言之,物價一年比一年高,就像吹氣球一樣。當前的經濟信念是,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脹率可以幫助企業迅速調整,從而有助于減輕潛在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
中央銀行認爲,在利率較低的情況下,企業和個人更樂于貸款購買産品,這樣可以促進經濟繁榮。因此,當通脹率低于2%時,央行會下調利率,將通脹率維持在一個合理範圍內。反之,一旦通脹率超過3%,央行就會上調利率,鼓勵企業將錢存在銀行裏獲取更多利潤。
反通貨膨脹
如果通脹率過低(但仍然大于0),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及21世紀初所經曆的“失去的十年”現象很可能重現。在那段時間裏,日本的通脹率始終維持在極低的水平,整個國家的經濟停滯不前,GDP長期未能實現增長。爲了應對這種情況,日本央行將利率降至0%,以鼓勵消費而不是儲蓄,但許多企業和個人選擇以較低的利率借款來償還以前的債務;增加的可用資金很少用于消費主義或增加的商業活動。此後的幾年裏,日本政府相繼出台多項貨幣寬松政策,甚至動用了量化寬松政策這一殺手锏,也就是央行通過直接購買政府債券或資産擔保證券的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資金,以進一步下調利率。
惡性通貨膨脹
當通貨膨脹發展到超出控制的地步,通常稱這樣的情況被稱爲惡性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發生時,物價會高到難以企及的地步。曆史上有過多次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大革命時期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魏瑪共和國、蘇聯解體後成立的俄羅斯、2000年代中期的津巴布韋都曾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就連美國,在革命戰爭時期也經曆過惡性通貨膨脹。由此可見,多數惡性通貨膨脹事件要麽因戰爭而起,要麽因衝突事件或民衆對當權者管理國家的能力失去信心而引發。當然,各國中央銀行都會采取本幣升值和/或上調利率等一切措施,鼓勵儲蓄、抑制貸款,避免惡性通貨膨脹發生。
通貨緊縮
物價下跌時,則稱爲通貨緊縮。如果到街上采訪路人對物價下跌的反應,不出意外的話,大部分人應該會覺得這是件好事。誰不希望自己每天都能花更少的錢買到同樣的東西呢?不過,制造商並不希望物價下跌。物價下跌也就意味著商品利潤空間減小,制造商將不得不想辦法縮減制造成本,而這通常會引發裁員。一旦失業人群增加,消費規模就將響應縮減,這會進一步導致制造商利潤降低。這就形成了一個自洽的惡性循環,時間越久,狀況只會變得越來越糟。爲避免發生通貨緊縮,央行通常會試圖通過下調利率降低貸款門檻,鼓勵貸款行爲。流動資本的增加可以起到令貨幣貶值的作用,也就是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的方式人爲制造通脹。
零通脹
當利率長期維持在一個固定水平不變時,即稱之爲“零通脹”。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對零通脹這一概念分外熱衷,各國央行都以實現零通脹爲終極目標,就連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也表達過這一願望。但在日本隨後經曆“失去的十年”讓人們意識到,所謂零通脹也就意味著經濟缺乏增長動力。自此,零通脹不再受到熱捧。因此,在21世紀初,人們普遍認爲維持2%~3%的利率水平對經濟最爲有利。
開帳戶。 不到5分鐘即可上手